top of page
逸﹒表達藝術治療及心理輔導
I Therapy: Expressive Arts & Counselling


「依附理論」:以藝術調整幼兒期的不足 The attachment theory: The use of arts to regulate the deficit in early childhood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依附理論」是從幼兒對母親的親密渴望發展出來的。這闡明幼兒與依附人物之間的關係,而這人物通常是指幼兒的主要照顧者。 於幼兒期,兒童學習透過對依附者的倚靠,而獲得生理、心理及情緒上的支援。所以,依附關係的質量影響兒童的社交、...
2019年2月26日
126 次查看


書寫不同的中國書法字體, 會帶來有不同的好處! 篆書又如何? Writing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generate different b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篆書講求均整與對稱, 當以柔軟的筆尖書寫時, 身體、頭腦與字型的互動, 為書寫人的認知、感知及生理的轉變, 帶來大大的動力。當我們臨摹或自由寫書時, 這個影響會有所不同。透過練習中國書法,...
2019年2月18日
25 次查看


與印尼姐姐, 一起放鬆及放空 Sit back and relax with Indonesian domestic helpers
剛開始畫禪繞畫時, 她們都十分興奮地, 一邊畫一邊聊天. 但過了一會, 她們便變得很安靜, 專注自己的創作, 這正是因為禪繞畫的魔力, 能讓人放鬆及放空.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Zentangle workshop, the Indonesian...
2019年1月30日
4 次查看


「中國書畫」與「我的喜•怒•哀」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My Happiness, Anger, and Sadness'
今早在第一屆「表達藝術治療日2019」,舉行了一個工作坊, 讓參與者體驗如何以中國書畫,作情緒表達。他們除了以筆、墨,創作自己的字,更以身體動作,表達對情緒的感覺。有趣之處是,他們的身體動作與剛剛所創作的字,有不少吻合的地方!...
2019年1月19日
10 次查看


「中國書畫」與「我的喜•怒•哀」'Chinese Calligraphy' and 'My Happiness, Anger, and Sadness'
昨天在深圳與一班小學老師,用書法「 畫」出他們當下的感覺。究竟如何透過以「 書法入畫」, 感受中國文字的趣味及舒緩情緒呢? 若有興趣知道,可以參加於明年1月19日舉行的「表達藝術治療日 2019」, 我當日會帶領其中一個工作坊: 「中國書畫」與「我的喜•怒•哀」。...
2018年12月20日
10 次查看


許多的第一次... Lots of the very first time...
第一次... 用微信付款 第一次... 在內地開老師減壓工作坊 第一次... 製作視頻 The first time... I paid with Wechat The first time... I organized Stress Reduction...
2018年12月13日
20 次查看


大人細路都玩得好開心 Both adults and kids enjoyed the upcycling process!
https://www.facebook.com/ITherapy.ExpressiveArtsTherapy/videos/1994024644017263/
2018年12月9日
12 次查看


由烏龜轉化為心心, 過程只需5分鐘!Upcycling in just 5 mins! From a tortoise to a pinky heart!
上星期在一間中學做再造紙工作坊, 觀察到大部分家長都忍不住急於指導學生作畫. 其實小朋友需要多一些創作空間;大朋友需要多一些耐性! I have facilitated an upcycling workshop in a secondary school last...
2018年12月8日
13 次查看


書寫不同的中國書法字體, 會帶來有不同的好處! 篆書又如何好? Writing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generate different b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篆書講求均整與對稱, 當以柔軟的筆尖書寫時,身體、頭腦與字型的互動, 為書寫人的認知、感知及生理的轉變, 帶來大大的動力。當我們臨摹或自由寫書時, 這個影響會有所不同。透過練習中國書法,...
2018年11月2日
7 次查看


又去旅行? Another trip?
每次開新小組都需要收拾 「行李」, 心情興奮, 像期待著去旅行一樣! 沒錯, 是一趟新的心靈旅程! Packing art materials for new therapy group makes me feel excited. It is just like...
2018年10月12日
6 次查看


「表達藝術體驗工作坊」 順利完成!
如果以黏土塑造你的身體, 你會以什麼形象表達? 感謝參與者的信任,在短短的體驗時間,透過黏土、身體動作、音樂及繪畫,與藝術作品對話,使自己對身體,有更立體的理解🌱 (照片刊登得到參與者的同意)
2018年8月18日
24 次查看


禪繞畫工作坊 Zentangle Workshop
剛剛完成了「禪繞畫工作坊」的第二波, 同學的反應都十分好, 紛紛說我的表現十分專業. 這個當然與我的教學及治療師背景有關. 看見學員於短時間內, 創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 真的感到禪繞畫的可愛之處! 感謝「三拙堂」的支持, 讓我可以使用有三邊玻璃窗, 十分寬闊的畫室! I...
2018年8月5日
23 次查看


為什麼練習中國書法有治療作用? Practicing Chinese Calligraphy is therapeutic. Why?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有關練習中國書法好處的科學研究,已超過30多年,許多人都知道,練習中國書法,可以激活認知、知覺、調節生理節奏及舒緩情緒。 根據一個對於人們腦部反應的研究 (Xu et al,...
2018年7月20日
237 次查看


多動症青年: 建立界線 ADHD teenagers: Setting boundary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在我與一班多動症青年的治療小組中, 社工提醒我, 參與者在課室中經常說粗口。在治療室建立守則, 可以讓所有參與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這些守則包括不批判及彼此尊重。粗口可以是治療小組, 其中一個主題,...
2018年6月8日
10 次查看
要 hold 住, 深呼吸!
若能獲得機構及接受治療者的書面同意, 我會於治療進行前的一個星期, 及治療後的一個星期, 分別進行兩次問卷調查, 以了解治療的效果. 雖然根據我的觀察, 治療者們的情緒與行為, 有明顯的改善, 我仍期待, 問卷的統計數據. 第一份報告剛出爐, 看到統計數字,...
2018年6月3日
4 次查看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華夏之聲 雙城故事 張逸莉: 我相信藝術的力量
“艺术不是奢侈品,她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让每个人踫上,联系不同界限的人! 艺术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相信艺术的力量,促进个人成长、改善人际关系及帮助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人物介绍 张逸莉是香港艺术治疗师(表达艺术),毕业於香港大学表达艺术治疗专业,获硕士学...
2018年5月2日
40 次查看


自閉症學童: 「鏡子動作」體驗 Children with Autism: An experience of ‘Mirroring’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在一個治療小組中, 我與參與者一起進行鏡子動作。我們二人一組, 做一些自然、簡單及重複的動作, 緩慢地彼此模仿。目的是希望建立聯繫, 及加強他們在身體及情感的能量, 這個活動需要高度的專注及敏感度。參與者們,...
2018年4月13日
11 次查看


自閉症學童: 黏土製作 Children with Autism: Clay making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以優點為本」的概念, 讓表達藝術治療師,專注於參與者的優點與才智。 一些強迫及執著行為,也可以轉化為優點 (Cosden et al., 2006)。在我之前的一個治療小組,參與者們重複玩一些社交遊戲,例如他們用沾滿黏土...
2018年4月4日
37 次查看


參與者的困惑(一) Participants’ concern 1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於治療小組中,參與者的投入感及動力有時會較低,對表現自己感到緊張,這可能與他們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或文化背景影響。例如,我們不太希望在一群人中表現突出,有些人會說:「我不懂藝術」、「我不懂跳舞」、或:「我不夠創意」!他們感到藝...
2018年2月27日
7 次查看


尋找潛意識的足跡 Find the traces of the unconsciousness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透過理解夢境及藝術作品所留下的形象,我們可以尋找潛意識的足跡,讓非理性、理性及現實整合 。當中的意義,只能由創作者體會及領略,而不是由治療師解讀 。若雙方都不作預先判斷,才可以發掘到更深刻的意義(Knill, Levine...
2018年2月14日
12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